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俄国战败后签订了《朴茨茅斯和约》,日本夺取了原由俄国控制的长春至大连之间的南满铁路和旅大租借地。
《朴茨茅斯和约》签约
1909年8月,满铁派人对鞍山地区进行非法的秘密探矿,先后调查了铁石山、西鞍山、东鞍山、大孤山、樱桃园、关门山、小岭子、弓长岭等十余座铁矿山,并发现了大石桥菱镁矿、烟台粘土矿等资源,发现鞍山地区是开矿建厂冶炼钢铁的宝地。于是满铁总裁中村雄次郎提出掠夺鞍山地区钢铁资源的计划,由大汉奸于冲汉和日本人镰田弥助出面,组建中日合办振兴铁矿无限公司。
1916年7月中日合办振兴铁矿无限公司总局在奉天成立,资本14万日元,名义上中日投资各半,实则由满铁全额初资。在千山设采矿总局,两年后总局迁鞍山。
1916年满铁在办公司的同时开始鞍山制铁所的建厂工作。1916年,日本政府批准建立鞍山制铁所,1917年4月3日举行“地镇祭”, 动工修建高炉。
1918年5月15日,“鞍山制铁所”正式成立,八田郁太郎任鞍山制铁所所长,建厂工程大部分在年底完成。
1919年3月,炼焦厂开始生产焦炭。4月29日,1号高炉点火,标志鞍山制铁所正式投产。
鞍山制铁所一角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占领了东北全境。1933年,日本政府在军部支持下,将原定在朝鲜兴建的昭和制钢所改迁鞍山,由满铁全额出资,在鞍山制铁所已有基础上,兴建制钢厂、轧材厂,成为钢铁联合企业。株式会社鞍山昭和制钢所为日本法人,属满铁的子会社,社长为伍堂卓雄。昭和制钢所成立前与满铁签订了继续雇用原鞍山制铁所全部工作人员的协议,从而兼并了鞍山制铁所。
1936年6月4日,振兴公司将大孤山等11个矿区的矿业权租给昭和制铁所直接从事开采。
1937年7月1日,昭和制钢所接管了振兴公司的产权债务。1940年12月7日,昭和制钢所办完了矿转让手续,彻底兼并了振兴铁矿无限公司,形成了采矿、选矿、炼铁、轧钢的连续生产作业系统。 随着日本军备规模的扩大,鞍钢的生产规模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到1941年,已经具备年产生铁250万吨、钢锭130万吨、钢材75万吨的能力。其钢铁生产能力占日本控制的总生产能力的28.4%,规模仅次于九州的八幡制铁所(今天的新日铁)。当时满洲国另外一个钢铁生产企业——本溪湖煤钢会社(隶属于日本大仓财阀),规模仅相当于昭和制钢所的三分之一。
到1943年,昭和制钢所的生产能力达到最高,当年生产铁130万吨、钢84.3万吨、钢材49.5万吨。据《鞍山志•鞍钢卷》记载:“1935年—1945年,昭和制钢所及满洲制铁会社鞍山工厂累计生产生铁905.6万吨、钢547.4万吨、钢材327.8万吨。
1945年8月15日,日本侵略者无条件投降后,8月26日,苏军到达鞍山。从1945年9月下旬到11月上旬,仅40多天时间里,苏联红军监押数万名日本战俘,将鞍钢的机械设备连同其他一些物资共达七万余吨拆卸运走。尤其是一些关键设备被窃取之后,整个工业生产能力下降为零,破坏极为严重。此外,苏军撤离鞍山后,社会秩序混乱,一些居民乘机拆卸并拿走了鞍钢的一部分运输皮带、滚珠、油脂、小型马达和电线等等,亦造成了一些损失。
国民党资源委员会调查报告指出,鞍钢的原有设备,完好的部分多被拆迁到了苏联的马格尼托哥尔斯克、车里雅宾斯克等地钢铁工厂。一些拆迁时损坏的残次设备下落不明,估计已经被回炉或报废。
1948年11月2日,人民解放军攻克沈阳,东北全境宣告解放。1948年12月26日,东北行政委员会批准成立鞍山钢铁公司,同时宣布撤销鞍山钢铁厂。
1948年12月,修复中的鞍山钢铁厂
翌年4月鞍钢在邵象华等专家努力下恢复生产。7月9日鞍山钢铁公司举行开工典礼,并进行了大规模技术改造和基本建设。 鞍钢成立后组建了机构:设4处、9部,29个厂矿。(即:秘书处、计划处、人事处、经理处、制铁部、运输部、炼焦、化工、炼铁、选矿、炼钢、耐火、轧钢、中型、钢管、薄板、氧气、发电、给水、燃气、制造一厂、制造二厂、制钉、钢绳、机修、电修、装配、造厂及弓长岭矿、小房身矿、樱桃园矿、双庙子矿等。此处设置了职工医院,工业学校等。公司职工有10512人,其中有职员486人,技术人员418人,工人 9608人。)
为了尽快恢复生产,鞍钢从沈阳、丹东等地接回保护下来的140多名工程技术人员,量才任用。成立了专家组,起草修复鞍钢计划方案。并做好遗留下的日本技术人员的工作,发挥这些人的技术特长,使鞍钢生产能力到1949年底达到产矿石51万吨,生铁及钢分别为20万吨位,钢坯50万吨,钢材30万吨。为了解决设备紧缺问题,鞍山市发动了全市人民献器材活动。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献交器材1123种21万件。
1948年12月到1949年1月,鞍钢职工4255名献出器材62400件,从而解决了鞍钢修复设备急需。接着又展开了生产立功竞赛等活动,促进修复进度加快。
1949年3、4月间有部分厂先后复工。4月5日炼出第一炉钢。5月1日中央派贺龙出席炼钢厂复工典礼。6月又炼出第一炉铁水。年底基本恢复生产。
1949年,鞍钢的开工典礼现场
1950年从全国各地调来500多县地级以上干部支援鞍钢,从中南、华南招500多名文化素质高、有专业技术知识的工程技术和管理人员。这时期一边坚持生产,一边修复,想尽一切办法,包括从湖北大冶、四川重庆等地将国民党时期残存的钢铁工业设备调集到鞍钢,以及花费外汇通过香港向瑞士、瑞典购买重要器件设备,才使其恢复生产的。
1950年3月27日中苏签定《苏联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关于恢复和改建鞍钢技术援助协议书》。
1952年3月19日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党组就全国钢铁工业的发展方针、速度与分布问题向中共中央提出报告,建议:1、集中全国力量,特别是技术人员,首先进行鞍钢的恢复与改建,争取迅速完工。2、确定大冶为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开始建设的第二个钢铁基地。3、大 冶的设计工作委托苏联进行。4、正式通知苏联,本溪在“一五”期间只恢复伪满时留下现未开工的2座高炉、2排炼焦炉和相应的矿山、选矿等工程。中共中央于5月6日批示同意。5月4日中共中央作出《集中全国力量,首先建设鞍钢》的决定。
7月14日鞍钢三大工程之一的无缝钢管厂动工建设。由苏联专家进行技术指导并提供设备支援(由中国利用苏联贷款购买,多是从西里西亚缴获的和苏联替换下来的翻新二手设备)。1953年3月19日,完全依靠自己力量修复的鞍钢8号高炉开工。
到1952年残存在鞍钢的设备全部恢复生产。炼钢炼铁、焦炉、矿山、平炉、高炉、选矿及其他厂矿都已生产。这时期国家总投资达2.32亿元。这时期总人数为6.76万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1629人。
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国家集中力量建设鞍钢。扩大鞍钢生产规模,建设大型国有联合生产企业,在原生产规模基础上完成48项主要工程的改造改建和扩建;达到生产铁250万吨,钢320万吨,钢材250万吨。
一五期间实现37项重点工程。其中包括大型轧钢、无缝钢管、炼铁高炉三大工程。到1957年一五计划完成、鞍钢全面得到改造和扩建生产能力超过原计划指标。这一时期出现了王崇伦,被誉为“走在时间前面的人”。1957生铁产量达336.1万吨,钢291.07万吨,钢材192.39万吨。国家投资17.59亿元,上缴利润 22.4亿元。为此,鞍钢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第一大型钢铁基地,被誉为祖国的钢都。
1966年,鞍钢的生铁、钢、钢材产量,分别由1961年的317万吨、295万吨和211万吨,提高到460万吨、505万吨和267万吨。全公司精简了7万多名职工、医治了“大跃进”造成的创伤。1966年以后,鞍钢的生产建设事业也开始出现了回升并逐年增长,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均创历史最高水平,在全国同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开创了鞍钢生产发展史上的“黄金时代”。
1970年3月22日开始,鞍钢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座150吨转炉在第三炼钢厂动工兴建,当年12月建成;1972年4月又动工兴建第二座150吨转炉,于1973年6月投产,标志着鞍钢工艺开始向现代化方向迈进;1978年,我国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鞍钢的钢、铁、钢材分别比上年增加105万吨、102万吨和64万吨,鞍钢进入了一个全面振兴的新的发展时期。
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热潮到来,鞍钢向全国钢铁战线输送了5万多名干部、工程技术人员和熟练工人,为全国各地代培干部、技术人员、实习生11万多人,支援了全国10余个钢铁企业的建设。
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和发展,鞍钢己形成从采矿、选矿、炼铁、炼钢到轧钢综合配套,以及焦化、耐火、动力、运输、冶金机械、建设、技术研发、设计、自动化、综合利用等辅助单位组成的大型钢铁企业集团。能够生产700多个品种、25000多个规格的钢铁产品。形成年生产铁1600万吨,钢1600万吨,钢材1500万吨的综合生产能力。
2010年7月21日,美国东部时间5月13日,鞍钢集团总经理张晓刚与美国钢发展公司总裁在纽约签订《鞍钢向美国钢发展公司进行股权投资协议》等三个投资合作备忘录。如果合作如愿达成,中国钢铁行业将在美投资设立首家钢厂。作为世界第一钢铁大国的“钢铁长子”,“走出去”是鞍钢转变发展方式、向国际化迈进的重要一环。虽然在美国设厂的计划由于美国方面的某些阻力尚未正式签约,但鞍钢仍在为此项目努力着,更没有动摇“走出去”的决心。在鞍钢鲅鱼圈新厂的一切,颠覆了过去对钢铁工业的印象。在鞍钢这座现代化的新厂,电炉炼钢代替了燃煤,工业用水来自海水淡化,太阳能、风能维持工厂照明供热……不折不扣的“绿色炼钢”,在向世界展示了中国钢铁工业转变发展方式的进展。